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汉服被历史性地推到了时尚潮流的风口,成为新一轮经济热点。发布的《中国汉服产业发展报告(2023版)》(下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汉服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355.25%,市场规模超144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1.8亿元。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推进原创设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同时促进汉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站在时尚风口
从舞台表演、景点打卡到日常穿搭等,品类丰富的汉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眼前,频频“出圈”。尤其是今年,新中式穿搭、宋锦外套、马面裙等频频登上多个媒介的热搜榜,汉服俨然成了流量密码。
汉服缘何成为社会现象级热潮?分析指出:一是文化自信,如今,中国日益繁荣昌盛,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民族复兴深有感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认同感;二是审美发展,如今,服装产业不断创新,推出了众多设计新颖、产品精美的商品,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三是中国服装产业扎实的基础,从设计、原材料到加工、销售渠道,汉服产业链完整,尤其是电商、社交媒体的营销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
“汉服热”带动汉服穿着场景进一步拓展,一部分汉服消费者对适合于日常穿着的改良汉服需求日益加大,如设计方面包括结合现代元素的汉服或在现代服装中融入汉服元素,应用方面则对穿着简便和易搭配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提高原创设计能力是未来汉服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报告》指出,在我国,汉服产业是一个不受国际服饰名品名牌掣肘和遏制的产业,也是一个易强易国际化的朝阳产业。汉服产业具有高度的中国特质。未来汉服产业发展有三个重要方向,其中之一就是汉服原创设计能力的高水平发展。
提升设计水平
如何提升汉服设计水准,业界在探索。
设计已经成为汉服产业创新驱动的关键引擎之一。为助力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探索版权繁荣文化、推动原创设计的创新之路,2021年9月,上海市版权局在东华大学设立国内首个中华传统服饰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上海汉服版权中心,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原创设计提供全方位的版权服务。2022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和上海汉服版权中心联手启动中国高校原创时尚汉服设计群英会,获得全国132所高校新锐设计师的积极响应。上海汉服版权中心主任表示:“在第一届的基础上,第二届中国高校原创时尚汉服设计群英会更加聚焦主题。希望参赛的师生能够从传统的节日和节气中寻找灵感,结合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设计出更多创新作品。”
上海汉服版权中心还致力于推进汉服等中华传统服饰的历史研究,将其从博物馆、历史书中“请出来”,引入符合现代文明的服饰文化元素。此次论坛现场展示了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复原的唐代回鹘装、宋代窄袖褙子等多款汉服。
河南省洛阳市是国内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之一。洛阳汉服研究院院长告诉记者,该院自2023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针对汉服产业深入谋划,全面布局,引进30余名专家、招聘多名优秀设计师和版师,围绕洛阳文化元素进行汉服及“新中式”的设计研发,目前已完成“华夏秀”品牌约300套春夏款、秋冬款服装及150余款配饰设计,70余套服装及30余款配饰已经生产打样,线上直播已经进入试播阶段。
为了更好地推动汉服设计,12月11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在洛阳市发布了《汉服术语》与《汉服设计通则》。其中,《汉服设计通则》是指导汉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设计标准,从安全性、设计美学、工效和文化四个维度,为汉服设计提供一套全面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业内人士表示,《汉服设计通则》为汉服设计提供了科学、合理、权威规范指引,有助于推动设计水平提升。
加强版权保护
原创设计与版权转化离不开版权保护。汉服版权保护的重点涉及造型、纹样图案、色彩等,特别是纹样与图案的设计。在业界,汉服纹样与图案抄袭引发的争议也在不断出现。
今年3月,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侵犯汉服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该案中,原告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汉服元素、汉服原创公司,设计了许多具有高度审美的原创汉服。原告经调查发现,被告在某电商平台开设的店铺中擅自销售了与其原创汉服完全一致的“李鬼”服装,并抄袭原告的商品照片用于自己店铺的宣传。今年2月,原告将被告诉至法院,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保护汉服版权,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在行动。据了解,上海汉服版权中心为原创设计提供从设计、版权登记到确权、维权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自运行以来,上海汉服版权中心已为汉服纹样“凤穿牡丹”“橘色宝象花”“金色云纹”等作品提供版权登记服务。
“汉服产业正由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尊重创新、加强版权保护愈发重要。”上海汉服版权中心通过强化汉服版权保护、促进汉服资源整合,来激发汉服文化创造、创新、创意活力,拓展汉服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广阔空间。
保护版权,设计出新,汉服出彩,汉服产业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