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笔专利转让金额突破1000万元;获批四川省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成为固废资源化领域的技术标杆……一系列成绩背后,是西南科技大学数年来深耕技术创新、革新制度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布局的生动实践。
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汇聚了丰富的科技资源与创新因素。为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支持该校建立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从实验室的“冷板凳”到市场的“热舞台”,从“纸上专利”到“真金白银”,西南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学研融合之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破解“卡脖子”难题
技术创新是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西南科技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痛点,将科研攻关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动高价值专利“破茧成蝶”。
攀钢集团的提钛渣、石棉尾矿、磷石膏……这些曾让企业头疼的工业固废,在西南科技大学“工业固废资源化与高质化利用技术”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的努力下,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通过专利导航与布局,提交发明专利申请127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1件,形成覆盖固废评价、提纯、转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资源转化率提升40%以上,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过去处理一吨磷石膏,企业要倒贴钱。现在通过我们的技术,每吨能创造近千元产值。”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孙红娟表示。近三年,该技术为合作企业新增产值超3亿元,减少土地占用超千亩,入选四川省循环经济典型案例。攀钢集团、青海创安等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与学院共建固废资源化示范生产线,年处理工业固废超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
七年磨一剑,高电压陶瓷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没有性能稳定的高电压陶瓷介质材料,国产电子器件将永远受制于人。”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刘敬松表示,从原料筛选到烧结工艺优化,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历时七年,团队终于攻克高电压击穿强度与介电常数平衡的技术瓶颈,研发出相关技术,其中名为“一种高电压陶瓷介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专利申请已获得授权。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被应用于高铁能量回馈系统,性能比肩国际顶尖产品,该专利近期以520万元的价格进行了转让。
“实验室里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产业化的基石。”刘敬松表示,团队依托科技园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孵化”全链条体系,与龙头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如今,该材料已进入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的供应链,成为国产替代的“硬核担当”。
突破专利转化瓶颈
专利转化的瓶颈往往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体制机制。西南科技大学以“破冰”姿态推进制度改革,用政策松绑、利益共享、服务赋能,激发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
“过去专利转化收益大头归学校,科研团队动力不足;现在最高98%的收益归发明人,大家抢着‘挂牌’!”西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常务副部长竹文坤介绍,2023年,学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明确转化收益到账后,发明人最高可分得98%的现金。这一“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扭转了“重论文轻专利”的科研导向。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特种高分子团队便是受益者之一。团队研发的“低介电低损耗封装树脂”技术,以5件专利打包转让的形式获得1000万元转化收益。“这笔资金反哺了后续研发,形成了‘创新—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军校表示。
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与遂宁市科技局签订协议,启动“专家领衔”的产业服务战略,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李晶带领团队作为首批专家团队之一,开始服务遂宁市锂电产业。“转化成果和论文一样,都是‘硬通货’!”李晶表示,团队与遂宁市共建锂电工业研究院,孵化专利22件,带动企业新增产值2亿元,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
“科学家擅长研发,但不懂市场怎么办?”竹文坤介绍,学校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引入第三方科技服务平台,打造“P2Ms2B”模式(教授—平台—企业),深入企业收集需求,精准匹配专家团队,累计促成22个团队与企业签约,新申请专利133件,转化成果28件,企业新增产值21.45亿元。“我们负责‘翻译’技术语言,让供需双方‘一见钟情’。”竹文坤表示。
构建知识产权生态圈
专利的价值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运营。西南科技大学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构建“创造—保护—运用—服务”全链条生态,让专利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2012年,西南科技大学成为四川首个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12年来,累计培养近千名专业人才,出版《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教材,获批知识产权法学硕士点。“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懂技术又懂法律,是企业争抢的‘复合型人才’。”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系主任王洪友介绍。毕业生中,有人成为专利审查员,有人创办知识产权事务所,更多人扎根企业,成为技术转化的“桥梁工程师”。
2021年,学校获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推出“IP+”复合服务模式,为学校新申请专利进行预评估,减少非正常专利申请。中心为绵阳市编制《新材料产业专利分析报告》,指导企业规避侵权风险;联合成都、重庆高校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资源流动。“我们不仅是‘信息库’,更是‘智囊团’。”TISC中心主任张勇表示。
学校与遂宁市共建工业技术转移中心,与阿坝州合作成立道地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射洪经开区落地锂电研究院……这些平台不仅是技术转化的“加速器”,更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以射洪锂电研究院为例,其孵化的“圆柱形锂离子电容器”专利以300万元转让,相关电池产品已在军用电源、高铁领域开辟新市场。
通过知识产权创造,学校孵化出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中久防务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天链来自西南科技大学,通过和学校紧密合作,联合技术攻关,目前拥有150余件专利,自主研发了谐波减速机、一体化关节、超轻量协作机器人、高自由度人形机器人等核心产品,突破减速机柔轮断裂、柔性轴承磨损、机器人关节高度集成等技术难题;超轻量协作机器人抓重比突破2:1,人形机器人全球首款负重深蹲突破145公斤。”公司运营总监颜进介绍。
从“工业固废变宝藏”到“高电压陶瓷破垄断”,从“98%收益激励”到“校地融合生态圈”,西南科技大学以专利为纽带,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紧密咬合。“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孵化更多‘硬科技’成果,打造西部创新高地。”竹文坤表示。